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向日葵研究室新登记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一项

【字体:

    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向日葵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实施期限为2018年6月-2019年12月,项目总经费50万元,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承担,协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完成。项目负责人为李素萍研究员,主要研究人员11人,包括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4人。在科技厅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所有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进展顺利,超额完成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执行期间,共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1项(“向日葵抗黄萎病鉴定技术规程DB15/T 1645-2019”);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文章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篇(《The α-1,6-mannosyltransferase VdOCH1 plays a major role in microsclerotium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in the soil-borne pathogen Verticillium dahliae》《Fungicide Treatments to Control Seed-borne Fungi of Sunflower Seeds》《向日葵转录因子HB-12的定位分析及过表达验证》《向日葵抗列当水平室内鉴定体系准确性评价及不同品种抗列当水平鉴定》);培养博士1人、硕士2人,已全部毕业;2018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个人”支持、“创新人才个人”滚动支持,李素萍研究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同时,项目育成向日葵不育系和保持系6对、恢复系6个,选育抗黄萎病、优质、高产向日葵新品种4个(食葵新品种“科阳2号”、“科阳4号”、“科阳6号”、“科阳8号”),其中2个已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科阳2号:GPD 向日葵(2020)150388;科阳4号:GPD 向日葵(2020)150389),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2.91%和9.80%;鉴定、评价向日葵种质资源240份,筛选出抗黄萎病优异种质32份,创制出抗黄萎病优异向日葵新种质12份,这些新种质不仅对黄萎病表现出很好的抗性,同时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同时筛选出对黄萎病免疫品种6个,高抗品种20个,中抗品种1个;对向日葵抗黄萎病性状进行了遗传解析,搭建了向日葵响应黄萎病侵染的测序数据平台,筛选出抗黄萎病相关基因1231个,通过KEGG分析,98个基因富集于植物信号转导通路中,112个基因富集于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52个基因富集于类黄酮生物代谢通路中,在这些植物抗病相关KEGG通路中的许多节点因子活性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明确了向日葵黄萎病侵染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致病机理以及寄主的抗病机制。

    2018-2019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二村、蛮会镇红星村、蒙海镇西渠口村和蛮会镇红丰村示范推广食用向日葵新品种“科阳2号”7825亩,平均亩产284.46公斤,比非示范区平均亩增产28.23公斤,增产率11.02%,平均亩增收450.04元,总增收352.16万元。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察右后旗、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武川县7个示范点示范抗黄萎病向日葵新品种与综合防控技术540亩,示范区黄萎病平均病指2.59,对照田平均病指14.73,平均防治效果达80.59%。示范区平均亩产213.18公斤,比非示范区平均亩增产56.63公斤,增幅36.17%,平均亩增收590.02元,总增收31.86万元。项目累计新增总产25.15万公斤,总增收384.02万元,总产值1872.81万元。

CCI20211103_00000.jpg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版权所有蒙ICP备11004172号-1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 邮编:010031 电话:0471-5901108

电子邮件:sfcnmnky@sina.com 传真:0471-5950720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