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奖项»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字体:

   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体原料和优质饲草料,在我区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早熟、抗旱、耐盐、抗病、适应性广的生物学特性,成为内蒙古优势特色作物,连续多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是全国优质啤酒大麦主产区和三大春大麦区之一。长期以来,我区大麦生产中存在优良品种类型单一、栽培技术粗放、低产低效等突出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大麦产业快速发展。鉴于此,本项目依托农业部、科技部等多个项目资助,联合区内多家单位,重点围绕大麦新品种选育、抗逆遗传机理、栽培生理、栽培技术集成、种植模式、示范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研究,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

  1、综合应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亲本定向选配+多亲本复合杂交+表型跟踪连续选优+多点鉴定+品质鉴定+抗逆性抗病性鉴定”等高效育种技术,育成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蒙啤麦4号”,满足了自治区大麦生产的多元化品种需求,有效解决了当前生产上优质品种匮乏问题,成为自治区大麦生产的主导品种。  

  2、通过对5个抗旱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还原酶)遗传效应研究分析,获得大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旱遗传的理论指导;采用三倍体数量遗传对遗传群体品质遗传效应分析,明确了籽粒蛋白质、β-葡聚糖、淀粉及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均以直接加性效应为主,利用此直接加性效应进行早代选择,为优质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采用NCⅡ型构建遗传群体,利用混合线性遗传模型开展大麦品质遗传及抗旱育种研究,创新了抗旱育种遗传群体构建和遗传分析方法。

  3、通过不同氮肥、播期和密度处理对大麦灌浆期叶片、茎秆、籽粒蛋白质形成生理效应研究,探明了蛋白质合成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HvGS1)相对表达量与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从生化遗传角度系统解析了大麦籽粒蛋白质形成机理;并构建了基于生化遗传过程的大麦籽粒蛋白质形成机理模型,在作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其构建理论和方法填补了从分子水平构建作物模拟模型的空白。    

  4、研究大麦叶片及籽粒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与其耐盐性的相关性,明确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在减轻NaCl胁迫引起大麦过氧化伤害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大麦耐盐性快速筛选鉴定技术体系,为优质耐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5、研究集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大麦麦后复种向日葵及蔬菜技术、内蒙古盐碱地大麦栽培技术、旱作区油菜茬免耕栽培大麦等提质增效技术规程,为全区大麦生产精细化栽培和高效产出提供技术保障。

  6、围绕大麦新品种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等特性,创制大麦全株青贮、干贮生产与牛、羊等生态养殖相结合的新型种养一体化生产技术,发挥大麦在粮改饲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作用,为种养结合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

育成品种2个,制定内蒙古地方标准5项,登记成果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9篇。近三年大麦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67.79万亩,新增总产值15201.06万元,为内蒙古大麦产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8363485e49645f68dcceba45eb5157.png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版权所有蒙ICP备11004172号-1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 邮编:010031 电话:0471-5901108

电子邮件:sfcnmnky@sina.com 传真:0471-5950720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