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高产优质多抗向日葵新品种内葵杂三号和赤葵二号选育与配套技术

【字体: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高产优质多抗向日葵新品种“内葵杂三号”和“赤葵二号”品种选育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实施期限2001年—2003年,2001—2002年项目为“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和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选育”,2003年加入产业化开发内容。该项目同时得到过科技部“863”、农业部“9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资助。该项目主持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参加单位有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内蒙古呱呱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参加项目的科技人员有2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农、科、教、政、企相结合,在科技厅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项目进展顺利,超额完成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向日葵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目前,我国向日葵生产和加工等方面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与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专用向日葵品种落后,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较低,已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二是生产管理技术落后;三是向日葵产品品质差,油葵含油率低,食葵商品品质差、皮壳厚、籽仁率低;四是产业链条不紧密,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增强我国向日葵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个向日葵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向日葵原料生产及制品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开展高产优质多抗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和食葵新品种“赤葵二号”选育。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内蒙古农科院向日葵课题组育成油葵新杂交种“内葵杂三号”,200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生育期100d左右,株高170~185cm,茎粗1.8~2.2cm,花盘直径18~22cm,叶片数30片,单盘粒数1500~1600粒,千粒重58.0~65.0g,结实率93%以上,籽仁率77%~79%,籽实含油率47%左右,亩产量250~300kg,比油葵杂交种G101平均增产10%。抗旱性、适应性强,抗菌核病、黑斑病、褐斑病,高抗向日葵锈病。内葵杂三号适宜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山西省、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推广种植。 赤峰市农科所育成食葵新品种“赤葵2号”,2003年通过自治区新品种审定。“赤葵2号”生育期125d,株高280cm,花盘直径25~35cm,百粒重23g,粒色黑白条纹,黄白边,纺锤型,商品籽粒长2.5cm占80%以上,籽仁率51%,自然结实率70%,籽仁粗脂肪含量55.09%,粗蛋白含量26.42%,商品性好,平均亩产200kg以上,耐菌核病,中抗锈病。

   三、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选育出的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生长势强,抗旱性强,抗倒伏,高抗锈病、抗褐斑病、黑斑病,耐菌核病,综合抗病性强,达到国际优质油葵杂交种的同类水平。是一个适合中西部干旱少雨地区种植的优良杂交种,2003年审定并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全区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该杂交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打破了油葵主产区由国外杂交种垄断的局面。“赤葵二号”百粒重23g,粒色黑白条纹,商品籽粒长2.5cm占80%以上,籽仁率51%,自然结实率70%,籽仁粗脂肪含量55.09%,粗蛋白含量26.42%,商品性好,平均亩产200kg以上,耐菌核病,中抗锈病。其商品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 对自育优质油葵杂交种和食葵新品种进行了增产增效的综合栽培技术配套,并研究提出了瓜类套种油葵科学合理的八种立体种植模式,亩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其中油葵的贡献率超过了40%,且保持了瓜类的品质不变,具有创新性,而且技术成熟,可操作性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截止2007年自育的油食葵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92.11万亩,总增产5069.6kg,累计增效5.1105亿元。增产增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瓜类套种油葵的八种立体种植模式在内蒙古西部推广应用,共培训农民33.29万人次,项目区比非项目区每亩纯增122.14元,由于使用优质油葵杂交种,企业也因籽实含油率高而获利丰厚。项目技术成果的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版权所有蒙ICP备11004172号-1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 邮编:010031 电话:0471-5901108

电子邮件:sfcnmnky@sina.com 传真:0471-5950720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